医保集采人工耳蜗,为无声世界点亮“声”命之光
来源:海峡都市报 时间:2025-03-20 17:53

  3月11日起,福建省正式执行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这项被称为“听见春天”的集采政策,给众多听障患者带来了希望——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单套平均价格从20万元左右骤降至5万元左右,降幅高达75%,无数在无声世界中挣扎的家庭,终于重启“听键”,点亮新“声”的曙光。
  “能像普通年轻人一样出门,拥抱外面的世界”
  18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房,25岁的陈瑞(化名)轻轻触摸着左耳包扎的纱布。他左耳内新植入的人工耳蜗,即将替代早已失去功能的耳蜗,把声波转化为电信号传入大脑,让他重新听见世界的声音。
  时间回溯到2005年,5岁的陈瑞在幼儿园听力筛查中被发现异常。“孩子只是反应稍慢,老师建议去医院检查。”母亲林芳(化名)回忆道,当时孩子的诊断结果为中耳炎,随着年龄增大听力也开始不可逆下降,即便双耳佩戴助听器,效果也越来越差。
  “相当于左耳完全聋了,右耳要贴着耳朵大喊才能听见。”最后确诊为先天性内耳畸形疾病: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该病发展的最终结局是重度及极重度耳聋。听力缺陷让陈瑞变得内向、不爱表达,生活中时刻离不开母亲的陪伴。
  2024年年底,林芳听闻集采政策即将落地福建,单侧植入总费用医保报销后自付约5万元。这个消息让她喜极而泣,此前咨询的进口设备价格高达20万-30万元,对于普通工薪家庭而言,那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巨款。于是,她立刻带着陈瑞来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今年3月17日,陈瑞顺利完成手术。林芳说,她盼望着人工耳蜗开机的那一天,孩子能像其他普通年轻人一样独立出门,拥抱外面的世界,开启全新生活。
  “能和家里人正常沟通,也可以看电视啦”
  和陈瑞同层病房的72岁退休教师严忠发,正和主治医生热络地交流恢复情况,脸上洋溢着对未来“有声”生活的喜悦。他的听力损伤已有6年之久。严忠发回忆,可能是年轻时工作压力太大,导致听力逐渐下降。起初,听力下降的问题还不严重,他并未太过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听力越来越差,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他尝试过佩戴助听器,可效果微乎其微,依旧无法正常与人沟通。
  在听力损伤初期,严忠发也曾考虑过植入人工耳蜗。但当时,人工耳蜗价格高昂,高昂的价格让他望而却步。“那时候做一个人工耳蜗,花费相当于孙子十年的学费。”面对如此高昂的费用,他只能无奈放弃。这些年,因为听力问题,他与家人朋友的交流变得困难,生活也失去了许多乐趣。他很少参与社交活动,大部分时间只能待在家里。电视对他来说,也只是一个无声的画面。
  得知集采政策后,严忠发立即从漳州赶到福州进行手术,17日顺利完成了手术。虽然术后他的听力还没有完全恢复,但他却已经满怀期待,“很期待人工耳蜗开机正常使用的那天,这样就能和家里人正常沟通了,也可以舒舒服服看电视啦!”
  集采“降价”又“提质”
  听障患者奔赴“有声”未来
  “集采落地后,每天都有几十个患者来咨询做人工耳蜗的治疗手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林昶介绍,以往人工耳蜗产品价格高昂,单套产品价格平均20余万元,而现在集采后的价格降至5万元左右。
  不仅如此,此次集采中选产品覆盖临床常用国内外资主流品牌,包括能支持磁共振的产品,解决了患者未来可能面临的检查难题,尤其方便了老年群体。“原来的人工耳蜗基本上都是档次比较低一点的,但这次都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新的耳蜗产品,技术与性能比以往有了很大进步。”林昶介绍,17日医院同日成功为三位不同年龄、不同病因的患者实施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从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到七十几岁的老人,手术过程都非常顺利。手术完成后,通过听力康复训练,患者一般6个月就能恢复一定程度的听力,实现日常交流。
  在林昶看来,集采落地对听障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意义重大。“人工耳蜗是各年龄段重度以上听障人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此前因价格昂贵,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享受。如今集采政策使价格大幅下降,让更多患者有机会接受治疗,恢复听力,回归正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对患者家庭来说也是极大的福音。”
  福建省医疗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集采大幅降低了人工耳蜗类耗材费用,有效减轻了听障患者的医疗负担,进一步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普惠可及。下一步福建省医保局将持续强化采购、供应、使用等环节的协同管理,确保集采成果真正落地惠民,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记者 林涓 林歆瑞)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